美国种族主义的荒谬性:从生物学谬误到社会建构

种族建构与荒谬的纯洁性神话

在一个以蓬勃的多元性为标志的景观中,美国却是一个悖论:它是一个由全球移民锻造的国家,却执着于简化主义的种族类别,而这些类别往往与公民的真实生活体验相去甚远。“种族”一词在美国,经常在歧视和不平等交织的严酷图景中被武器化,它掩盖了人类相互联系的生物学真相。

从我们物种首次扎根的非洲尘土飞扬的平原开始,一条庞大而蔓延的血统链条已经交织了数千年,使得任何种族纯洁性的观念都显得荒谬。在反思身份的复杂性时,我们如何才能开始定义所谓的“白人”?肤色差异巨大,模糊了挑战简单化归类的丰富血统图景。

诚然,许多将自己归类为“白人”的人,其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s)都包含着远远超出神话般的欧洲血统的祖先。正如**“白人身份”("whiteness")的概念是一种建构**——一个在历史上不断转移和演变的概念——它服务于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宜之计。这种建构不仅延续了一种虚假的纯洁性叙事,而且培养了一种排外主义,这种排外主义是既具有可塑性又非常便利的。

因此,美国的种族主义并非以人类固有的本质要素而展开,而是以一种荒谬的讽刺形式呈现,其根源是对一个想象中过去的怀旧——一个像H.P.洛夫克拉夫特(H.P. Lovecraft)这样的诗人和像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这样的暴君在绝望中紧紧抓住的过去,他们被僵化的优越感理想所欺骗。这种荒谬性不仅在于幻想本身,更在于我们接受它们作为一种现实;在这个丰富的、血统混杂的人口——一个真正的**“杂种之国”("nation of mutts")——当中,寻求分离和至上主义显得既可笑又悲剧。鉴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必须重新评估支撑社会分裂的结构,目标不是加固壁垒,而是拆除**其赖以存在的荒谬意识形态的根基。

科学证据:共同起源与基因的互联性

人类的故事是一个融合与混合的故事,一个与种族纯洁性神话背道而驰的宏大叙事。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基因学,就会发现一个引人入胜的真相:所有人类都共享一个可以追溯到非洲的共同祖先。这是一段横跨数万年、穿越大洲、河流和山脉的旅程,创造了丰富的基因多样性图景。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测序和统计分析,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点,断言在所谓的种族群体内部发现的基因多样性,往往超过在不同群体之间发现的多样性。¹ 这意味着什么?很简单,它否定了基于生物学的截然不同的种族观念,使其沦为一个在现实中没有根基的社会建构

思考一下《自然》(Nature)和《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期刊发表的、深入探讨这些主题的广泛研究。它们揭示了一个始终如一的模式:我们的基因构成反映了混血与迁徙的历史——这个概念看似基础,却常常迷失在种族言论的喧嚣中。借助我们拥有的现代工具,科学家现在可以阐明我们是多么相互关联,证明我们所执着的分裂不过是社会焦虑和历史失误投下的转瞬即逝的阴影

“血统混杂之国”的理念恰如其分地抓住了这一现实。在美国,它不仅是一个诗意的措辞,更是一个在人口结构本身的肌理中可见的、无可否认的事实。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进行的研究显示,如今近七分之一(nearly one in seven)的美国婚姻是不同种族或族裔背景人士之间的跨族裔婚姻(intermarriages)。这一不断增长的趋势证明了旧有类别的模糊化,进一步瓦解了纯粹种族身份的荒谬性。

历史与法律的动态建构

但我们不应忽视其心理层面的含义。当人们固守种族纯洁性的观念时,他们无意中依恋于一种虚假的叙事,这种叙事煽动了分裂,而非承认我们之间存在的美好复杂性。历史向我们表明,种族群体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它们通常获得了曾经被否定的“白人身份”。爱尔兰、意大利和东欧移民就是例证,他们曾被主流叙事视为局外人,但最终通过努力融入了这一叙事。

随着我们剖析这一叙事的各个层面,很明显,我们对种族的理解是建立在一个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拥抱我们共同的人性——以及我们丰富而多样的祖先——要求对这些建构进行重新评估,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以团结而非分裂为中心的对话。种族主义的荒谬性在于它脱离了我们共享的基因结构,这个结构讲述的是相互关联而非分裂的故事。

“白人身份”的轮廓在美国一直由法律定义社会动态塑造,展现出一种与种族恒定性观念悖离的流动性。1790年归化法案(The Naturalization Act of 1790)是一个深刻的例子,它独家授予“自由白人”公民身份。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法律框架的诞生,它将“白人身份”固化为一种特权,划清了一条界限,这条界限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利益,而非代表任何固有的种族真相。该法律为种族分层的社会奠定了基础,在这种社会中,地位由种族决定——这一概念的涟漪效应至今仍在我们的法律和社会系统中荡漾。

快进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种族的动态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等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逐渐争取进入更广泛的“白人”类别。这一过程的标志是社会接纳与战略性运作的复杂博弈,这些群体通过与非裔美国人和其他被边缘化的人口保持距离,来对齐主流的种族优越性理想。历史学家西奥多·W·艾伦(Theodore W. Allen)关于白人身份的研究强调,这些转变往往是由对经济流动性和社会接纳的渴望所驱动,从而使追求同质化的种族身份变得更加复杂。

1924年移民法案等历史事件表明,对失去文化凝聚力的恐惧如何能够刺激立法,旨在维护一种神话般的族裔同质性。该法案严格限制了来自非西欧国家的移民,从而强化了对“谁属于这个国家”和“谁被视为异类”的狭隘定义。此类立法努力不仅巩固了现有的种族等级制度,也反映了一个在不断演变的身份中挣扎的民族所抱有的深刻焦虑。

“白人身份”的建构绝非仅仅关乎肤色;它是一幅由法律裁决、社会运动以及往往是对他者的排斥所编织成的复杂挂毯。这种操纵往往唤起对一个从未真正存在的想象中遗产的怀旧,将种族主义定位为不仅是一套信念,更是一种需要持续强化的社会和政治机制。要完全理解美国种族主义的荒谬性,就要将其理解为权力的反映——一个不断变化的建构,被当作维持社会经济优势的工具。

文学:对荒谬性的反思与挑战

文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透镜,通过它可以审视种族主义的荒谬性,揭示种族身份的流动性和社会建构的复杂性。

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James Weldon Johnson)的《一个曾是有色人种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an Ex-Colored Man)探讨了种族伪装(racial passing)的概念。约翰逊的主人公在一个他可以选择以黑人或白人身份示人的世界中穿梭,揭示了种族类别的人为性。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宠儿》(Beloved)和朱诺·迪亚斯(Junot Díaz)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等作品则深入探讨了种族、文化和身份的交叉点,揭露了种族是如何经常被用作分裂的工具

文学中对种族的审视经常反映出社会的政治潜意识,展现了潜藏在表面之下的焦虑和紧张。当作家们探索种族等级制度的荒谬性时,他们的作品挑战读者去面对这些建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内涵。讲故事的行为成为了一种抵抗方式,允许边缘化的声音宣扬自己的身份,同时拆除试图限制他们的神话。

结论与最后的呼吁:拆除壁垒

对美国种族主义的探索,展现了荒谬性与社会建构的复杂交织,挑战我们重新思考普遍存在的种族身份观念。我们所追溯的线索——从种族的生物学谬误到“白人身份”的历史流动性,以及文学对身份的审视——都汇聚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图景:它不仅是歧视,更是一个由权宜和恐惧所支撑的系统性框架。

当我们重温核心论点时,我们认识到种族主义的荒谬性源于它坚持根据武断的标记对人进行分类,而不是承认将我们所有人团结在一起的共同祖先。科学证据强调了一个事实:基因变异并不尊重社会建构的种族界限。相反,它颂扬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相互关联性。

“白人身份”的历史叙事进一步复杂化了这一对话。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形,根据流行的社会动态重新塑造自身,以纳入或排斥各种群体,从而维持了一种虚幻的优越感。这种不断变化的状态,雄辩地说明了一个建立在纯洁性与排斥性观念上的系统所固有的荒谬性。

在反思这些见解时,我们必须承认,拆除系统性种族主义需要一项协调一致的努力,它必须以知识和同理心为基础。认识到种族建构的人为性是拆除支撑它们的力量结构的第一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练习;它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最终,拥抱我们身份的丰富挂毯——承认强加于我们的类别的荒谬性,以及我们共享的深刻联系——为治愈提供了一条途径。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让我们致力于深入参与这些问题,利用我们共享的叙事来锻造一个更充分反映其中始终存在的多样性的社会。通过这样做,我们不仅挑战了种族主义的持续存在,而且确认了我们集体存在的美丽——一幅因编织入其中的每一根线而得到丰富的马赛克。


延伸阅读建议

Allen, Theodore W.

  • 《白人种族的建构,卷一》 (The Invention of the White Race. Vol. 1). New York: Verso, 1994.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 “关于种族的声明” ("Statement on Race."). https://www.americananthro.org/ConnectWithAAA/Content.aspx?ItemNumber=2583.

Bowles, Samuel, and Herbert Gintis

  • 《合作物种:人类互惠及其进化》 (A Cooperative Species: Human Reciprocity and Its Evolu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Díaz, Junot

  •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2007.

Johnson, James Weldon

  • 《一个曾是有色人种的自传》 (The Autobiography of an Ex-Colored Man).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12.

Morrison, Toni

  • 《宠儿》 (Belov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7.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

  • “理解种族与人类多样性” ("Understanding Race and Human Diversity."). Accessed November 13, 2025. https://www.genome.gov/about-genomics/teaching/understanding-race.

Pew Research Center (皮尤研究中心)

  • “族际通婚的人口学研究” ("The Demography of Intermarriage."). 2017. https://www.pewresearch.org/social-trends/2017/11/15/the-demography-of-intermarriage/.

Roberts, Dorothy

  • 《杀死黑人的身体:种族、生育与自由的含义》 (Killing the Black Body: Race, Reproduction, and the Meaning of Libert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97.

Saini, Ajay

  • 《优越:种族科学的回归》 (Superior: The Return of Race Science). New York: Beacon Press, 2019.

ॐ तत् सत्